工業(yè)縫紉機
信息資訊
縫紉客APP安卓
掃二維碼加客服微信
導航:

韓都衣舍如何做到高品質?柔性供應鏈系首功

  由韓都衣舍電商集團主辦的主題為“升級·協(xié)作·開放”的中國(濟南)服裝產業(yè)發(fā)展峰會,將于1月11日在濟南召開。服裝產業(yè)迎來什么樣的變化?柔性供應鏈又將如何升級、協(xié)作、開放?走近服裝產業(yè)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峰會,探索產業(yè)之變,把握行業(yè)大勢。

  “電商如果不重視質量,必是死路一條!”這是韓都衣舍創(chuàng)始人趙迎光在很多場合都會說的一句話。

    2015年12月24日,由山東省纖維檢驗局主辦的“紡織服裝質量與品牌轉型升級”高峰論壇,韓都衣舍憑借精益求精的產品品質、高素質的質檢團隊與完備的質檢業(yè)務流程,包攬服裝質量領域的三大獎項。

  “在我看來,韓都衣舍聯(lián)合優(yōu)秀服裝制造商打造的柔性供應鏈,當居首功。”對于韓都衣舍的產品品質,生產中心總監(jiān)山地瓜如是說。

  曾經的夾縫生存

  “品牌戰(zhàn)略確立之初,我們在采購方面確確實實是‘夾縫生存’。”山地瓜說,“那個時候,我們帶著樣衣和工藝找工廠,需要先付款后生產,韓都衣舍的業(yè)務員甚至包攬了供應商的車間管理崗位。”

  “出現(xiàn)這樣的局面,其根源該追溯到計劃經濟時代大訂單生產。”他介紹說,上世紀80年代以前,所有與服裝配套的相關產業(yè),不論是織布廠、染廠,還是縫制工廠,全部都是國有的。那時候全國人民穿的衣服幾乎是一個款式,甚至是同一花色。光看染布,一個品類就能染幾千萬米。縫制衣服也是一樣,一個版就能縫制幾十萬件。

  上世紀80以后,外貿訂單進入中國。其本質就是漂洋過海來追求最低的采購成本。所以,計劃性強是突出特征。做好長期、固定的規(guī)劃方案后,開始按部就班地下單,以訂單為基礎組織物料,尋找價格最低的加工基地。做好之后,大貨品通過貨輪經過一兩個月的旅程,送達對方的倉庫。這個過程和特點,同樣決定了只適合批量性生產的加工特征。

  這就決定了,中國服裝加工業(yè)具有頑固的大單生產基因。而韓都衣舍依托互聯(lián)網打造的多款、少量、款速返單模式,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增強的個性化需求。很顯然,“韓都模式”,與服裝工業(yè)的“大模式”之完全相悖。

  “小訂單在生產加工中,需要更多的精力和資本投入去做管理。”他說,在生產過程中,生產效率受到嚴重制約。技術工人剛剛熟練了這種款式的制作方法,訂單已經結束了。加工制造業(yè)計算成本越來越精確,會計算到單機的產出和投入。基于效率和生產線的搭配,以普通休閑褲為例,一條十人左右的生產線,日加工150件就可能實現(xiàn)盈虧平衡,但是投產之初的幾天,日產達不到150件,如果訂單量足夠大,過了盈虧點以后的生產區(qū)間才是有可能創(chuàng)造利潤。但是我們的訂單基本深度就是200件到300件,有的甚至更小。這個時候,供應商就會提高加工費。

   提高加工費生產300件還是按照正常價生產30000件?制造供應商更愿意選擇后者,因為他們不可能超越市場規(guī)則去提升加工費。

   “這不是認可與不認可的問題,而是投入產出的問題、效率問題和利潤的問題。”山地瓜如是說。

  自建檢測室把控品質

  “采購初期,質量把控的成本是比較高的。”山地瓜說,他舉例說,在印染程序中,如果想只印染1米布料,很難讓顏色穩(wěn)定。因為光是校正顏色,就要浪費近10米。一件衣服,用布料1.5米左右,傳統(tǒng)服裝商一次就采購十幾萬米,調色浪費的布料忽略不計。小單模式,一次采購300米,是什么概念呢?染色的長車,轉一圈就需要450米。該怎么操作呢?一般是用廢布接上,才能實現(xiàn)染色運轉。這個時候,根本就不能去要求顏色的穩(wěn)定了。

   “單從這一點就能看出,電商小單快返模式,單位成本高,且品質無法保證。”山地瓜說。

   而事實上,韓都衣舍創(chuàng)業(yè)伊始,趙迎光就提出這樣一個觀點:互聯(lián)網時代不缺乏渠道,而是缺乏品牌,缺乏產品品質。因此,“產品為王”始終是韓都衣舍戰(zhàn)略的重中之重。早在2012年,韓都衣舍斥巨資建立專業(yè)面料檢測室,并聘請專業(yè)檢測團隊。所有規(guī)劃面料,都要在這里接受檢測。專業(yè)面料檢測室,針對不同面料,有三十多項檢測。像甲醛含量、耐濕摩擦色牢度、面料起球等,都在檢測之列。任何一項指標不達標,就會被擋在韓都衣舍的門外。像纖維含量,需要燃燒溶解,還需要對每一種纖維的數(shù)量進行查數(shù),重新標注成分,努力讓消費者了解面料最真實的含量。

 

   行業(yè)大勢倒逼產業(yè)之變

  “行業(yè)的發(fā)展大勢,倒逼服裝工業(yè)自身求變。”山地瓜如是說。

 首先是計劃經濟時代結束,服裝加工廠再也拿不到那種巨大訂單;其次是成批量的外貿訂單為了尋求更低的加工成本,轉移到東南亞、南亞及北非地區(qū)。

  這個轉移,一方面是國內勞動力價格提升,另一方面是匯率的變化。本世紀初,國內服裝加工商為韓國人加工服裝,一款衣服5000件左右,國內服裝商獲得的加工費大約是8美元。那個時候,1美元兌換人民幣8元,8美元相當于64元人民幣。山東沿海地區(qū)工人月薪不到1000元,各種物料價格都相當與現(xiàn)在的一半。十年后的2010年,加工費依舊是8美元,但兌換人民幣不到50元。工人月薪到了3000~4000元,物料價格則是翻番,這個加工費顯然太低了。

  對韓國這家公司而言,這些服裝在韓國的銷售價格差別也不大。為了能夠保持低成本,這筆外貿訂單就會轉移到東南亞、南亞地區(qū)、土耳其及北非地區(qū)。

  大的外貿公司、大的織布廠,都在東南亞、南亞建有基地。所以國內服裝產業(yè)從最基礎的紡紗、織布到印染,直到拉鏈、紐扣等輔料,再加上縫制工廠,最近幾年一直處于訂單不足的狀態(tài)。大工廠規(guī)模在減小,小的工廠則是大量倒閉。這種狀態(tài),一直持續(xù)到現(xiàn)在,而且還將在未來存在相當長一段時間。

  剩下的小的工廠,原先只是給大的織布廠供應紗線,給大的加工廠供應輔料。還有小的刺繡廠、小的縫制工廠怎么辦?是電商,給了他們一次成活的機會。

   電商崛起成就多贏局面

   “2010年是整個服裝工業(yè)的分水嶺!”山地瓜說,2010年以前,電商企業(yè)拿著現(xiàn)金去找小的加工廠做三五百件衣服。到現(xiàn)在,服裝加工廠反過來歡迎像韓都衣舍這樣體量的服裝電商,前來下訂單。

   “也正是這種形勢的變化,韓都衣舍才有機會有能力聯(lián)合優(yōu)秀的加工商打造柔性供應鏈。這些加工廠通過內部的管理崗位設置,在保障品質、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實現(xiàn)小單、快返、多批次的生產模式,與整個服裝產業(yè)共享互聯(lián)網盛宴。”

   他介紹說,從2009年至今,韓都衣舍的簽約供應商累計達到了1000家。到2015年,簽約供應商優(yōu)化至64家。這64家,就是從這1000家中篩選出來的。經過幾年的合作,他們的管理能力逐漸提升上去。我們之間已經達成了在規(guī)模成長前提下的利潤分享報價模式、合作模式。

  這樣的模式,不單單是韓都衣舍,像茵曼、裂帛等品牌服裝電商,也都是如此。

  “正是因為這種模式得到供應商的認同,韓都衣舍才有條件尋找最優(yōu)秀的供應商合作,產品品質才有可能得以快速提升。”山地瓜如是說。

上一篇: 東部產業(yè)園中期研討會在仙居隆重召開
下一篇: 如何看待福建紡織“機器換工”熱
縫紉客APP
更多信息請下載安裝 縫紉客APP(安卓)查看
手機掃一掃下方二維碼